怎样用尿素喂牛
1.尿素的饲料价值 尿素是一种非蛋白质的简单含氮化合物,一般作化肥用的尿素含氮量在46%左右。如果这些氮全部被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合成,则1kg尿素可相当于2.6— 2.8kg蛋白质。牛是反刍家畜,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当牛从饲料中获得尿素后,在瘤胃微生物分泌的尿素酶的作用下,先分解尿素产生氨,然后瘤胃微生物利用所产生的氨和饲料中的多糖合成菌体自身蛋白质,这些菌体蛋白质进入牛的皱胃和小肠,被畜体消化吸收利用。从消化利用的过程看,瘤胃微生物可将非蛋白氮转化成微生物,即菌体蛋白质,而微生物蛋白质丰富了畜体所吸收的氨基酸的数量和种类,使牛的蛋白质营养得到了改善。实际上非蛋白氮起到了蛋白质的营养作用,所以使用尿素作牛等反刍家畜蛋白质饲料的代用品是解决我国目前蛋白质饲料不足的重要途径。 2.尿素的饲喂方法 尿素必须配合一定的精料或容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糖、蜜、淀粉等)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增加适口性,以利于均匀地混合尿素,如果配合秸秆饲喂,效果较差。尿素的饲喂方法如下。 a.尿素青贮料喂牛,即在玉米青贮中喷洒0.5%的尿素水溶液,可使青贮料粗蛋白含质量提高。但日粮中尿素不能代替全部饲料的粗蛋白质,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以10%为宜,太高、太低都不能充分利用尿素。 b.尿素与精料混合饲喂,即按定量将尿素均匀地混合在精料内,每天分2—3次喂给。 c.将尿素溶于清水或糖浆中,洒在新鲜青绿牧草上,让牛舔食吃净。 d.尿素与秸秆经颗粒饲料机加工制成颗粒饲料喂牛。 e.尿素制成舔食盐砖让牛舔食。其配方比例按质量计算,尿素10%、碎谷粒40%、骨粉或磷酸钙20%、肉粉或鱼粉5%,将上述成分称好溶于其总量 5%的热水中,充分搅匀,然后静置硬化几小时即成固体,供牛舔食,每次舔食量不**过0.5kg。 3.饲喂注意事项 a.尿素的喂量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会造成中毒。一般成年牛尿素的喂量控制在150g为宜,即以尿素含氮量占饲料总氮量的20%—30%,或尿素占精料量的1%—2%效果较好。也可按牛体重的0.02%—0.05%喂给,或按牛日粮干物质计算,尿素喂量不**过日粮干物质的1%为好。 b.尿素喂量开始由少到适量,使瘤胃中的微生物有一个适应过程。一般连续饲喂效果明显,间歇饲喂效果不明显。 c.尿素不能饮用,也不能单独饲喂。一天的喂量不能一次喂给,而应该分次喂给,分2—3次将定量尿素溶于水中,然后拌入精料中喂牛。尿素喂后也不能立即饮水,目的是要减慢尿素在瘤中的分解速度,使瘤胃微生物有时间充分利用尿素分解产生的氨来合成菌体蛋白质。 d.犊牛由于瘤胃尚未发育完全,瘤胃内缺乏微生物,所以不能给犊牛舔喂尿素。 e.当牛处于强饥饿状态或有病时不宜饲喂尿素。 f.日粮中添加适当的硫(硫酸钾、硫酸钠提供)和磷(骨粉提供),可以提高尿素的利用率。 4.防治尿素中毒 发生尿素中毒的原因主要是尿素喂量过多和喂法不当。尿素中毒是由于尿素在瘤胃中分解产生过量的氨所引起的,这时有部分氨进入血液循环,血氨浓度升高,血液酸碱平衡失调。喂后30—60min即出现中毒,其症状起初嘴唇痉挛,惊惶紧张;继之呼吸紧迫,不能站立,心跳加快;严重时眼球颤动,全身痉挛,呼吸困难,流涎呕吐。轻者2—3h便可恢复正常,重者急速死亡。防治方法是停喂尿素饲料,针对症状先注射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使症状减轻,再灌服酸奶或食醋3— 4L,静脉注射10%—15%的葡萄糖,每次1—2L。
牛羊布病的流行、致病机理及防治
牛、羊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布鲁氏菌。该病的传播范围较广,传播速度较快,既影响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也损害了人体健康。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牛、羊布病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加强相关研究,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致病机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牛、羊布病的发病率较高,传染性较强,在多种传播方式的作用下,既可致牲畜致病,也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通常牛羊患病后,产奶量将大幅度减少,同时生殖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和发炎症状,从而将降低孕育几率,而且流产的可能性也大幅度提升。
1 病源
当前,布鲁氏菌主要由6种类型,即猪布鲁氏菌、牛布鲁氏菌、羊布鲁氏菌、绵羊布鲁氏菌、犬布鲁氏菌和沙林鼠布鲁氏菌,其中前3种的危害性较大。牛布鲁氏菌是引发牛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对水牛、黄牛和奶牛造成感染。羊布鲁氏菌较易造成山羊和绵羊致病,也会感染猪、牛以及其他牲畜。
2 流行性病学特征
(1)传染源。带菌以及患病的牛羊是引发牛羊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如果妊娠母牛羊被感染,其乳汁、羊水、胎衣和流产胎儿都可能携带病菌。但是如果公牛、羊被感染,病菌主要集中分布在其精液里面。通常情况下,牲畜染病以后,关节和淋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症状,而且病虫往往能够在其尿液、粪便、肾脏和肝脏里面被分离出来。
(2)传播途径。一般认为,牛羊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种。**种是黏膜皮肤接触。带病牛、羊的流产物、尿液、粪便、乳汁、皮屑和被毛都是可能造成牛、羊群感染的载体。同时,如果正常牛、羊的黏膜或者皮肤存在创伤,感染性会增强,感染速度会加快,甚至可能妨碍养殖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二种是呼吸系统,如果健康牲畜在呼吸过程中吸收了病菌扬尘和空气,较易经由呼吸道感染致病;*三种是消化系统。假如正常牛羊采食到带病牛羊食用过的水、草和饲料,病菌将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
(3)易感性。通常,牛羊年龄越大,感染布病的几率越高,反之感染几率越低。犊牛、羔羊的抵抗能力较强,感染可能性较低,即使感染布病,其临床症状也不太明显。牛、羊在怀孕的情况下感染布病,病原多分布在其阴道、胎液和胎盘里面,而且其胎盘常有发炎现象。感染时间不长的牛、羊群,母牛羊会有流产现象,此时如果有新牛羊增加进来,管理方法也较为合理,这些流产的母牛羊还是能够有序生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完全得到控制。
3 致病机理
总的来说,牛羊感染布病的机理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病菌首先进入牲畜的黏膜或是皮肤,然后在淋巴系统与血液的作用下进入牲畜的诸多脏器。倘若牲畜的白细胞与吞噬细胞不能够彻底杀灭病菌,残留的病菌就会繁殖、生长。在病菌细胞大量复制、繁殖以后,还会对带病牲畜的血液循坏系统造成破坏,从而导致带病牲畜体温大幅度上升。倘若这些病菌释放数量过多,吞噬细胞不足以抵抗,牲畜将会出现败血症,而且临床症状非常明显。同时,当病菌繁殖速度进一步加快,数量进一步增多,布病病灶和病理变化都会更加多样。这样一来,带病牲畜体内的有毒物质会越来越多,进而较易引发毒血症。然后,在病菌重复侵袭以后,牲畜的病情将会更加严重。
布鲁氏菌增殖较快,一旦牛羊的绒毛膜上皮细胞受到感染,较易出现胎盘炎症,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子宫内膜炎。在病菌增殖的过程中,牛、羊群的绒毛会出现坏死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渐进性,可能致使母体和胎儿胎盘慢慢分离,较终引发流产。
4 防治方法
做好*接种工作。在定期检疫后,饲养人员要尽早将带病牛羊淘汰出去,并为健康牛羊安排紧急接种,确保牛羊群具有较强的*和抵抗能力。遵守自繁自养原则。在引进种畜的时候,不从疫区引进牛羊,倘若引进必须加强检疫。 检疫工作较好1年进行2次,并加大优良牛羊群的培养力度。要做好消毒防疫工作,饲养人员要加强消毒,尤其是运动场、圈舍等较易被污染的地方。